首页 资讯 正文

“三北”生态行:“两笔账”撬动锡林郭勒草原保护

体育正文 228 0

“三北”生态行:“两笔账”撬动锡林郭勒草原保护

“三北”生态行:“两笔账”撬动锡林郭勒草原保护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6日电(rìdiàn)(记者魏婧宇、张琨)在今年草原返青期到来前,赛很其木格夫妇一咬牙卖掉了家里的30多头牛。如今在家里经营的9000多亩草场(cǎochǎng)上,只有(zhǐyǒu)56匹马在悠闲地散步。 赛很其木格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哈那乌拉嘎查的牧民,家中最多曾(céng)养过(yǎngguò)70多头牛,但是她却发现不是牛养得越多收入就越高。“牛养多了,草场上的草不够吃,还要补充喂饲料(sìliào),不仅草场的负担重了,投入的成本(chéngběn)也高了。”赛很其木格说。 几年前,赛很其木格家开始调整养殖(yǎngzhí)结构,减少牛的(de)数量,增加马的数量。赛很其木格为记者算起了经济账:“马吃的饲草料比牛少,养殖成本相对更低。我们对马奶进行深加工,每天卖酸马奶的收入都有上千元,比养牛时只会卖牛肉(niúròu)收入多了不少(bùshǎo)。” 到了今年,赛很其木格家卖掉了所有的牛(niú),开始转型发展(fāzhǎn)。不用养牛后,她和丈夫有了更多时间,办起了计划已久的牧家乐。“这几年我们少养(shǎoyǎng)精养牲畜,草场上的植被越来(lái)越好,一直想让(ràng)大家来看看我们的青青草原,今年终于有时间经营牧家乐了。”赛很其木格开心地说,“我们搭起了两个蒙古包,还有6个露营帐篷,还没到旅游旺季(wàngjì),就已经收到民宿的预约了。” 赛很其木格在整理牧家乐的帐篷。新华社记者 魏婧宇 摄  在锡林郭勒草原,少养精养(jīngyǎng)、划区轮牧、异地借牧等措施(cuòshī)使“过牧”的草原“轻装上阵”。当地政府引导牧民算好生态和(hé)经济“两笔账”,实现从生态理念到生产生活(shēnghuó)方式的变革。 “生态好才能发展好,我们要爱护好这片草原。”苏尼特右旗(sūnítèyòuqí)阿其图乌拉苏木额尔敦宝拉格嘎查牧民阿木古楞一边赶着(gǎnzhe)羊群到新的放牧点,一边介绍着家里的发展经验,“划区轮牧是(shì)保护草原生态的好做法,这样能使草场恢复得(dé)更快。” 阿木古楞家有4800亩草场(cǎochǎng),又租借了1.3万亩草场,将自有和(hé)租借的草场划分为6个区域,每两个月(yuè)轮牧一次。“家里有470多只羊,牲畜少,草场多,不仅羊吃(chī)得好吃得饱,草场还有空‘放假’。”阿木古楞说。 阿木古楞注重精养牲畜,羊群规模从600余只减到如今的400余只,年养殖成本降低(jiàngdī)约3.5万元,保留下来的都是高(gāo)品质的羊。阿木古楞说:“我们学会了‘算账’经营(jīngyíng),现在生态好了、收入高了,这笔账咋算咋合适(héshì)。” 在(zài)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拍摄的西乌珠穆沁草原风光(无人机(wúrénjī)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西乌珠穆沁旗巴彦(bāyàn)花镇阿拉坦(tǎn)兴安嘎查,牧民格希格达赖正在大棚里收割新鲜的无土栽培牧草。今年春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护草原生态,格希格达赖开始(kāishǐ)尝试无土栽培牧草。 “1斤苗子(miáozi)的成本是1.6元,能产出5斤牧草,只需要7天就(jiù)能长出新鲜牧草,与天然(tiānrán)牧草相比,成本大幅降低。”格希格达赖介绍道。 格希格达赖将无土栽培(wútǔzāipéi)牧草(mùcǎo)与(yǔ)干草混合在一起,为牛制作“营养餐”。无土栽培牧草营养丰富,牛吃了后育肥增重效果显著,消化问题也明显减少了。格希格达赖计划栽培更多品种的(de)牧草,为牛羊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锡林郭勒草原(cǎoyuán)是我国草原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duōyàngxìng)丰富的温带草原,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jìnniánlái),通过严格(yángé)落实草畜(cǎochù)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转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加大退化沙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等途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监测数据(jiāncèshùjù)显示,近五年锡林郭勒盟境内草原植被盖度较上五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达到(dádào)了48.48%;亩产草量提高18%,达到了61.09公斤/亩。
“三北”生态行:“两笔账”撬动锡林郭勒草原保护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